• 公告通知
公告通知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臭蚊子退!退!退!🦟
2025-08-29 20:16  
什么基孔肯雅热



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因病毒最早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发现而得名,在当地语言中,“基孔肯雅”意为“变得扭曲”或“弯腰驼背”,形容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的姿态。这也反映了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,就是关节疼痛致身体蜷曲。







传播途径





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,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,再叮咬人时,可使被叮咬者感染。

“人→蚊→人” 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,病毒血症水平高,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,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,也不会通过咳嗽、打喷嚏传播。

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,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。极少数情况下,孕妇感染后,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宫内胎儿感染。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,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,导致新生儿感染。






基孔肯雅热的

临床症状





大多数感染者会在带毒蚊虫叮咬后3—7天(范围为1—12天)后,开始出现症状,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,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,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,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。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、肌肉痛、关节肿胀、皮疹、恶心、疲劳等。偶有引发眼部、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。


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,病例可能被误诊。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、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。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,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。






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




返校同学预防要点

宿舍清洁与防蚊布置:养成定期打扫宿舍的好习惯,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清扫。重点清理宿舍内的积水,像垃圾桶、厕所、闲置的废旧水瓶和饭盒等,都可能成为蚊虫的滋生地,务必及时倒掉积水并洗净容器。若有种植水生植物,需每周换水,并仔细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系。此外,在宿舍安装纱窗、纱门,睡前拉好蚊帐,这些物理防蚊手段能有效阻挡蚊虫进入,为大家打造安全的睡眠环境。


个人卫生与防护:勤洗澡、勤换洗衣物,保持个人清洁。蚊虫喜欢叮咬出汗多、体味重的人,保持身体清爽可降低被叮咬风险。白天外出时,尤其是前往操场、花园等蚊虫较多的区域,尽量穿着浅色的长袖衬衫和长裤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。同时,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或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,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定时补涂,以维持驱蚊效果。

公共区域防控:在教室、图书馆等公共场所,若发现蚊虫较多,可及时向辅导员反映,请求进行灭蚊处理。课间休息时,多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,减少蚊虫在室内的停留。


未返校新生预防要点

家庭环境防蚊在家期间,帮助家人一起清理家中的积水容器,如花盆、水桶、花瓶等,至少每 5 - 7 天清理一次,避免积水长期存在。检查家中纱窗、纱门是否完好,如有破损及时修补。夜晚休息时,若房间内没有安装纱窗,可使用蚊帐。对于家中的水生植物,同样要每周换水并清洗容器。若发现家中蚊虫较多,可使用正规的蚊香、电热蚊香液或电蚊拍进行灭蚊。

个人出行防护:即使尚未返校,在外出游玩或活动时也需做好防蚊措施。尽量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(日出后 2 小时和日落前 2 小时)长时间待在户外。如果要去公园、树林等蚊虫密集的地方,一定要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,提前在暴露皮肤涂抹驱蚊产品。同时,避免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,若必须前往,提前了解当地疫情情况,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。

健康监测与知识储备: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,若出现发热、关节疼痛、皮疹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活动轨迹和蚊虫叮咬情况。利用开学前的时间,通过官方媒体、卫生健康部门网站等渠道,了解基孔肯雅热的预防知识,掌握防蚊灭蚊的方法和技巧,以便开学后能更好地应对。






基孔肯雅热的

临床症状





近期有从广东佛山等基孔肯雅热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旅居史(含途经、停留)需第一时间主动报告,不拖延返校后(或计划返校前),通过班级群、辅导员私信等官方渠道,如实告知自己的高风险地区旅居史、返程时间、交通方式及当前健康状态。切勿因担心流程繁琐而隐瞒信息。

主动报告既是对自身健康负责,也是为校园整体防控筑牢屏障

做好 14 天健康观察,不松懈从高风险地区返回后,建议进行至少 14 天的自我健康监测(每日早晚测量体温,记录身体状态),同时关注同行人员(如家人、返校同伴)是否出现异常。若期间出现以下基孔肯雅热疑似症状,请牢记 “三不” 原则:

1.不隐瞒:切勿因怕影响学习、生活而拖延就医;

2.不自行用药:发热、关节痛等症状可能与普通感冒混淆,盲目用药可能掩盖病情,延误诊断。

3.不随意外出:出现症状后,立即佩戴医用口罩,减少出门,由家人或学校工作人员陪同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,并主动告知医生 “高风险地区旅居史” 和 “蚊虫叮咬史”,方便医生快速精准判断。